“当前经济下行,受保企业不景气,代偿风险骤增,致使相当部分融资性担保机构可持续发展前景不明……”
近日,在南京召开的第十三届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再担保机构负责人联席会议上,工信部中小企业司融资担保处处长王海林的一席话让数百位参会者心情并不轻松。展望2013年,融资性担保机构期待多方给力,营造合理有序的经营环境,拓展规范化盈利的空间。
融资性担保行业盈利模式引关注
目前,融资性担保机构法定盈利渠道只有两个:一是保费收入,但不得高于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的50%;二是投资收益,但投资额需在净资产20%以内,且投资方向严格受限。与此相应,作为高风险行业,融资性担保机构要按年末责任余额1%计提赔偿准备金;按当年保费收入50%计提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收益与风险失衡甚至形成制度性亏损,是融资性担保机构面临的最大制度性障碍。”王海林说出了融资性担保行业的心声,融资性担保行业的盈利模式引起高度关注。同时,这一行业的规范性和规模性发展受到限制,也间接地影响到广大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
怎样进一步拓展盈利空间? 12月20日,浙江省信用与担保协会一届六次理事会议在杭州召开,会长陈卫东在会上直言:“2013年经济形势不大乐观,融资性担保业做业务不能脱离经济环境,建议民营融资性担保机构全方位、立体化经营,明确定位,谨慎对待相关项目的担保。”与会人员也纷纷表示,当前经济仍有不确定性,需要有顶层设计为融资性担保机构明确定位,要打破我省融资性担保机构规模小、实力弱的现状,联合全省融资性担保机构组建和培育行业龙头企业;要以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审慎经营为原则,鼓励和支持政策性担保和商业性担保双轮平稳驱动。
拓展盈利空间支撑持续发展
省中小企业局融资担保处处长刘树林告诉记者,目前省各级政府、银行都已意识到,互保圈的做法给中小微企业带来的风险太大,将来需要通过做大专业融资性担保机构,来给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构筑新的“防火墙”。
值得一提的是,杭州地区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在日常经营中对于互保圈还是有隔离风险意识的。杭州一家融资性担保公司的业务经理表示,该公司在做担保业务时,如果发现企业有互保,一般会控制互保企业的数量和一定资产比例。
中新力合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陈杭生旗下的中新力合担保公司,是浙江省规模最大的中外合资民营融资性担保机构,据陈杭生介绍,中新力合对此是完全隔离的,如果企业涉及互保,该企业就不会得到担保。而当前企业的资金链危机,给该公司的存量担保业务确实带来了影响,但在增量业务上是利好。
据了解,中新力合已经准备进行扩张,今年新建了十几家省内分支机构,上海、江苏等省外布局也在积极筹备,扩大客户数量、区域布局、融资规模和收入。中新力合现又正在谋划“中小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公司”,2013年,意在逆势飞扬。
陈杭生认为,融资性担保业的顶层设计是分担银行体系信贷风险,目前担保行业规模较小,在银行信贷资产中占比细少,今年来银行业由于互保圈形成的危机,对融资性担保行业的冲击比较小。相反,却是拓展盈利空间的不错机遇。
特别是解互保业务,一些之前见识了互保圈危机的企业,在互保到期后,宁愿支付更高的成本,寻求专业的担保公司担保。
“例如今年7月份,我们的担保新增业务有1/4来自解互保业务。”陈杭生说,之前该公司挑选企业的余地还相对有限,目前企业需求增加,有利于该公司挑选优质企业,从而降低风险。
另外,陈杭生认为,民营融资性担保业的出路还不仅在抓住时机,目前除了贷款担保,该公司还介入了私募债、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中小企业集合信托债权基金担保,以及新型科技型企业的担保等创新业务。
刘树林也表示,在融资性担保公司逐步做实主业后,特别是民营融资性担保公司的重要性将会得到逐步发掘,我省今后一段时间将按照“提质减量”的目标,出台更多扶持政策,精简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数量,提升公司的运行质量。
据悉,按照浙江省融资性担保行业的五年规划,到2016年底,把全省融资性担保机构的总数从目前的676家精简到400家左右,每个县、市、区重点培养1家至2家本地龙头担保企业。到2014年底,全省融资性担保机构年平均担保放大倍数要达到4倍以上,五年规划期末达到6倍以上。同时,引导融资性担保机构针对中小微企业的融资特点,不断创新担保业务品种,积极调整商业盈利模式,拓展盈利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