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新闻动态
利率改革隐忧
  • 信息来源:腾讯财经          发布日期:2013-07-23
  • 字体大小:T T T
 

        [导读]过去银行业“坐地收钱”的历史,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而一去不复返了。

        19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取消贷款利率下限等一系列决定,这标志着推动近10年的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式进入关键阶段。

这一措施的出台,距离李克强总理在有关会议上谈及金融如何支持实体经济,刚好过去整整一个月。

        作为调节金融资源配置的重要元素,利率在金融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而今年以来持续加速的中国金融改革,也在利率市场化迈出重要一步后,开始进入新的阶段。

此次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最直接的目的,被业内人士解读为是为了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支持经济增长。

        “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这是大多数业内人士对此次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评价。这一评价的依据是,目前银行信贷大多数仍在基准利率以下,而按照过去央行所设定的以7折基准利率下限发放的贷款在市场中更是难觅踪影。完全放开贷款利率,对于银行业短期来说影响并不大。

        但这一举措的象征意义在于,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释放了推进金融改革的决心和力度的信号,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未来金融改革的方向。

        利率实现市场化后,最直接的冲击将是银行业,过去由非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所催生的令银行业利润丰厚的存贷利差,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而一去不复返。在获得定价权的同时,银行业将发现自己置身于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自身的经营业务水平、风险管理,将被迫要上一个新的台阶。

        与此同时,利率市场化可能导致银行业在竞争压力下,采取高息揽储、过度放贷、倾向于高风险高收益项目等非理性行为,在这方面,日本和美国等经历完利率市场化过程的发达国家提供了前车之鉴。

        在业内人士看来,此次央行仅放开了贷款端利率 ,而没有放开存款端利率,体现了其一贯的审慎风格,也恰恰反映了央行对于上述可能风险的担忧。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指出,这次利率市场化改革标志着改革正式进入深水区。对于仍在前行中的中国金融改革,利率市场化仅仅是这一庞大工程的第一步,接下来,汇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可兑换等,每一步都将是金融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也将在更大程度上考验决策者的智慧,对于身处其中的金融机构来说,无异于一次洗礼。

        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攻坚阶段

        19日晚间,央行公布取消贷款利率下限的决定,这标志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重要一步,更预示了中国金融改革正在步入新阶段。

        今年以来,利率市场化改革开始加速。6月1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有关会议上谈及金融如何支持实体经济,便进一步明确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目标。

        6月份发生的“钱荒”,让市场领略了即将到来的利率市场化的第一波冲击,也进一步印证了推进金融改革的迫切和决心。

        不到半个月后,国务院办公厅便于7月1日公布了《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金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实际上早在2004年便开始启动。当年,中国人民银行放开存款利率的下限管理,放开除城乡信用社外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上限管理,并首次允许贷款利率下浮至基准利率的0.9倍。

        随后在2012年的两次利率调整,则标志着利率市场化进程进一步提速。当年6月8日和7月6日,央行两次调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及其浮动区间。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累计下降0.5个百分点,上浮区间扩大到基准利率的1.1倍;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累计下降0.56个百分点,下浮区间扩大到基准利率的0.7倍。

        而最新的利率市场化举措,则是将贷款利率下浮区间0.7倍的限制完全取消,实现了在贷款端利率的完全市场化。

        利率在金融体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资金的“价格”,利率在金融体系中起到释放信号,调节资源配置的作用,在充分市场化的利率体系中,金融资源能够实现优化配置,并起到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然而在一个非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利率所能发挥的上述作用微乎其微,还将导致资源错配、银行业缺乏改革动力、实体经济发展不均衡等一系列问题。

        中国经济在结束了多年的高速增长后,目前进入一个中速增长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中国经济需要尽快解决此前的一系列遗留问题,诸如产能过剩、去杠杆化等,而过去过于倚重“三架马车”中的投资和出口,而相对忽略消费作用的经济增长模式,目前看来已经不可持续,拉动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使“三驾马车”均衡前行,是中国经济接下来要走的道路。

        而利率市场化,对于调整中国经济增长结构,也能起到内生性的关键作用。在非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的框架下,资金的成本并不能客观反映市场对资金的真实供需状况,大型的国企、央企更容易获得贷款,并继而出现过度投资、产能过度扩张等问题,而长期被压抑的存款利率,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广大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有分析认为,这种高存贷利率差是中国国内消费持续低于其他国家的主要原因。

        在利率市场化后,将更能反映市场中资金的实际供需状况,有利于金融资源的进一步优化配置。在央行公布放开贷款利率前5天,其行长周小川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经验交流电视电话会议上表示,将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更大程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小微企业的信贷可获得性。

        利率市场化后,原先贷款难的小微企业更容易获得贷款将成为大概率事件,在市场化的利率体制下,银行或许将通过对小微企业的贷款,来弥补以较低利率放贷给大型企业的利润损失。

        “从宏观一些的角度来看,这次利率市场化举措,可以被看做是对实体经济的一次刺激政策。”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刘利刚说,“国有企业面对的有效利率将更低,有利于帮助经济在第三、第四季度获得进一步增长动力。”

        高盛集团也指出,总体来看,此次贷款利率下限取消的政策,与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相吻合,即为企业减轻财务负担,并促进经济增长。

        银行业或面临洗牌

        此轮利率市场化改革,最直接的冲击对象将是银行,过去银行业“坐地收钱”的历史,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而一去不复返了。

        在过去的非市场化利率体系下,银行坐拥利润丰厚的存贷利差,旱涝保收,没有丝毫的改革的压力和动力,而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尽管从短期来看,取消贷款利率下限,对目前银行业来说冲击并不大,因为在目前信贷状况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利率水平总体高于基准利率水平,距离触及下限还有较明显的距离,数据显示,第一季度全国所有贷款中,只有11%的利率水平位于基准利率以下,几乎没有任何利率水平在此前央行所设定的7折水平。

        但众多分析师指出,这一新政策的出台,从长期来看,必将对银行业产生深远影响。

        监管当局将利率的定价权交还给金融机构的同时,也将它们推向了市场竞争的大潮中。这一举措实际上倒逼银行业整体在服务水平、专业管理方面要迈上一个新台阶。

        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原先享受的存贷利差将进一步缩窄,这将给银行业利润带来直接冲击,为了应对这一变化,银行业将不得不采取措施,来弥补由存贷利差缩窄而带来的利润损失,原来银行不屑一顾的中小企业,或许将成为它们新的“上帝”,这与央行希望利率市场化改革能够提高小微企业信贷的可获得性的初衷是吻合的。

        而向小微企业贷款,银行业在迎来机遇的同时,又不得不面临新的挑战,中小企业信用状况参差不齐,这就要求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也要相应地有一个质的飞跃。

        此次利率市场化措施,并没有触及存款利率,这在业内人士看来,反映了在当前情况下,央行一贯的审慎风格。

        多数分析人士认为,尽管利率市场化的核心和关键步骤是实现存款利率市场化,但目前的市场状况,并不具备全面放开存款利率的条件。

        “这次没有涉及存款方面,是慎重的做法。”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余永定说。

        “在当前市场资金比较紧张的时候,贸然放开存款利率,可能带来高息揽储大战和部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殷剑锋说,“存款利率市场化必须在流动性充裕的背景下,才会择时推出。”

        对于银行业来说,存款无异于其业务发展的根基。新任招行行长田慧宇在最近的一次内部会议中一再强调, “大力抓存款不仅是利润增长的需要,也是流动性管理的需要。”

        从这个角度,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央行此次并未放开存款利率。在不合适的时机下,盲目放开,可能导致银行在争夺存款时,采取一些非理性行为,从而伤害行业的整体秩序,进而对整个金融体系带来冲击。

        从国际经验来看,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启动后,储贷机构获得了涉足新业务的许可,但其本身由于流动性不足,管理水平和风控意识较差,加上资产负债期限不匹配、投资垃圾债券等风险因素,最终导致大量储贷机构倒闭,爆发了储贷危机。

        而日本当年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则使得大银行竞相抬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甚至出现存贷款利率倒挂的现象。一时间,小银行难以招架,或被大银行吞并,或破产倒闭。这也说明了利率市场化符合收益递增规律,使得大银行日益强大,小银行纷纷破产。

        不断迈进的利率市场化步伐,也为银行业敲响了警钟,不适应竞争,注定会被淘汰,这是市场规则的一条铁律,

        或导致银行非理性行为 资本项目开放未成熟

        尽管利率市场化有利于资源的进一步优化配置,在经济调结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可能带来的风险,同样不容忽视。

        平安证券指出,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业迫于竞争压力,可能引发银行冒险经营,过度信贷,做出不审慎贷款决策,倾向于以高利率、高风险项目提供信贷以获得高额回报,一旦经济衰退,这些企业就会拖欠债务和破产,导致银行信贷风险大增。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显示,信贷膨胀往往和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相关。发展中国家75%的信贷膨胀和银行危机相关,85%的信贷膨胀和货币危机相关。

        利率市场化还可能诱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加剧金融脆弱性。利率市场化以后,如果利率提高,比如阿根廷和智利,在逆向选择效应下,市场上将只存在高风险的借款人,而厌恶风险、安全的借款人将倾向于改变自己的项目性质,使之有高风险和高收益性,这种“风险激励效应”将加重道德风险。

        上述研究表明,利率市场化后,需要金融机构在面对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大的环境下,能够做出理性化决策,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利率市场化,很大程度上将考验金融机构管理者的智慧和风控意识。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指出,这次利率市场化改革标志着最容易的部分已经完成,改革正式进入深水区。这一表态意味着利率市场化接下来的过程和步骤将面临更为复杂和艰巨的环境。

        光大证券首席分析师徐高三个月前曾发表评论称,中国目前并没有准备好利率市场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

        徐高认为,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的显性化是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条件之一。当这个条件尚不具备时,强行推进利率市场化很可能恶化金融机构的竞争格局、放大金融风险、并扭曲金融价格体系。

        所谓隐性存款保险制度,是指目前储户的存款由国家兜底,几乎没有风险,而建立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之后,储户将会对风险的边界有清晰的认识,明确哪些风险是银行和自己承担的,哪些风险是政府承担的。

        实际上,对于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政府已经发出明确信号。央行行长周小川在自己的著述中提到,中国明确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在200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2012年8月,央行在《2012年金融稳定报告》中称,“目前我国推出存款保险制度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

        7月15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一个公开的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会推进存款保险制度建设,为小型金融机构创造与大型金融机构公平竞争的环境。

        不过存款保险制度,仅是利率市场化走向最终阶段的一个阶梯,多位央行高层曾公开表示,将SHIBOR培育为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建立完整的货币市场无风险收益率曲线等工作,都是利率市场化的前提,而这些前提条件显然在短期内还难于达成。因此步子迈得大的银行,在存款利率市场化真正到来前,很可能会积累难以预测的风险。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 利率市场化另一大重要意义,在于其被视为中国取消资本进出中国限制,以及允许汇率浮动的必要步骤。

        在两个月前举办的“2013人民币国际化全球论坛”上,与会人士认为,逐一启动利率市场化、汇率制度改革并推动资本项目开放或是最佳路径选择。

        尽管资本账户放开值得期待,但对风险要保持高度警觉。其中,加速推进利率市场化是避免资金套利的重要前提。

        根据美国、德国、英国、日本、韩国、泰国、台湾等 7 个经济体的经验,其中的5 个在利率市场化完成后的短期内都发生了国际资本的异常流动,这说明利率市场化对国际资本流动有显著影响。同时,发生国际资本流动异常的国家和地区其资本账户都是开放的,而没有发生国际资本流动异常国家的资本账户大多处在管制状态下,这说明利率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需要在资本账户开放的情况下才能体现出来。

        “市场化的利率和汇率,具有内在稳定器的作用,两者协同推进有助于减缓资本流动的冲击,防止在市场化进程中出现利率和汇率剧烈波动的局面。”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指出。

        总体来看,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和资本项目可兑换等金融改革的推进,相互之间存在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连平认为,尽管目前我国在宏观经济稳定、金融监管完善、外汇储备充足等四个方面基

本满足了条件。但他指出,我国在汇率和利率市场化方面程度还不高,而价格机制的市场化对于资本项目可兑换也非常重要。

浙ICP备12031928号-1 版权所有 ©2012浙江中睿融资担保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公司概况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法律声明 | 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