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轮流转。这一次,轮到银行倒霉了。
在互联网金融席卷式冲击下,这个一向财大气粗、屹立不倒的“高富帅”也遭遇前所未有的压力:不仅传统支付模式的根基被第三方支付动摇,多年来居于垄断地位的理财产品销售渠道也被互联网分流,今年以来备受青睐的余额宝和百度百发更是生生将银行存款大把转移,而不断壮大的阿里金融和P2P(个人网贷)等网络贷款模式也对银行贷款业务构成威胁。
雪上加霜的是,银行业绩增长已步入拐点。自2012年开始,整个银行业无论存贷款还是利润增速,都明显下降,而不良贷款出现回升势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金融脱媒以及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推进的背景下,银行“躺着赚钱”的日子正在远去。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此前在《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发布会上直言:“银行过去5年的好日子恐怕已经到头了。”
互联网金融冲击大
“5年前,我们对互联网不屑一顾;3年前,我们对支付宝和阿里金融并不在意。现在,我们才明白真正的对手是谁。”某股份制银行中层管理人员翟先生对《新财经》记者谈起眼下银行业的态势时,充满感慨,并声称“要和坐等数钱的日子说再见了”。
的确如此。中国银行业经历过去10年的一路凯歌后,如今不得不面对互联网这个强劲的新对手。
早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时,马云曾豪情万丈地表示:“如果银行不改变,那我们就改变银行。”马云的话现在正在变为事实。不仅支付宝掀起一场金融支付领域的革命,让银行传统支付模式相形见绌,而且阿里信贷也做得风生水起,其独特的模式和先天的优势让银行自愧不如。过去,第三方机构扮演着网上支付的中介角色,与银行的利益冲突并不大。如今在很多支付业务中,第三方支付在逐渐走向“前台”,而银行却到了后台。例如第三方支付企业通过各类产品与业务的创新,替代了大量银行的支付结算中间业务。同时,随着民间金融的活跃和规范发展,第三方支付企业开始介入小额信贷等银行传统领域。
事实上,互联网金融可看作传统金融脱媒的第三波浪潮。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金融脱媒”已经历两个快速发展阶段。一是在20世纪90年代,证券市场突飞猛进,家庭金融资产构成从以银行储蓄为主转为向证券资产分流;二是近5年来,利率市场化和金融管制催生的影子银行,拓展出大量的直接融资模式。
互联网金融在未来金融创新发展中扮演着鲶鱼角色,将改变商业银行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方式,重构已有融资格局。更为重要的是,它将带来全新的金融理念。以网络借贷为例,它的改变在于规则再造,即借助信息整合、挖掘的方法和标准化、批量化的量化技术手段,提高借贷效率、提高风控能力、降低贷款成本。
网络借贷平台还带来了一种新的微贷理念:信贷不再是一种权利,而是一种公平合理交易的商品和服务。
目前看,新一轮“金融脱媒”革新中,互联网企业如同“门口的野蛮人”,明显处于攻势地位,借助平台、入口及客户数量等多方面优势,多点快速出击,让人应接不暇;而商业银行则处于守势,往往是被动迎战,有时甚至找不到战场。
不良贷款出现双升
对商业银行而言,目前除了要面对互联网这个门外的“野蛮人”,还要面对自身业绩增长放缓和不良贷回升的残酷事实。银监会2013年11月中旬发布的《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情况表》显示,银行的不良贷款出现小幅双升。我国商业银行第三季度不良贷款余额5636亿元,比上一季度增加241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97%,比上一季度微增0.01%。
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其不良率变化情况不尽相同。大型商业银行和城商行的不良率在第三季度都微升了0.01%,分别为0.98%和0.83%;农商行的不良率比上季度下降了0.01%,但绝对值仍最高,为1.62%;外资行的不良率从上季度的0.60%下降至0.57%,是所有银行中最低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良率从第二季度的0.80%上升至0.83%,上升幅度是所有银行中最多的。
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升”的同时,拨备覆盖率则从第二季度末的292.50%下降至287.03%。
这一数据和各家上市银行第三季度业绩报告“不谋而合”。截至第三季度末,工、农、中、建、交五大行中,除了建行和农行外,另三家银行不良率都有所上升。其余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商行不良贷款较6月末平均增加额度为10亿元左 右。
银行业不良资产余额将持续反弹已成业内共识。“这与前几年信贷扩张速度过快是有一定联系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表示。
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指出,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高风险行业企业的经营危机持续发酵,所呈现出的贷款无法偿还或逾期的现象将普遍存在,今年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恐怕将超过1%,但银行资产质量总体风险可控。
法兴银行中国经济师姚炜表示,如考虑到产能过剩、中小城市房地产泡沫等潜在因素的负面影响,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可能已经接近10%,远高于官方公布的1%。
银行转型不易
前述股份制银行的中层管理人员
各大银行为了应对压力,开始追求产品创新。
在余额宝火遍市场之后,最先向其“宣战”的是民生银行。面对传统金融行业的搅局者阿里巴巴,民生银行选择了与其“联姻”开展合作。9月中旬,民生银行的一则公告称,其与阿里巴巴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约定在资金清算与结算、信用卡业务、信用支付业务、理财业务合作、直销银行业务、信用凭证业务、互联网终端金融、IT科技等方面开展战略合作。尽管银行的反击值得称道,但与期货金融机构比,身为庞然大物的银行在向互联网金融转型的过程中,有时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虽然已有民生银行、广发银行同阿里巴巴“牵手”案例,“但是这样的模式是否可以无限复制?优质的互联网企业数量有限,如果所有银行都和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合作,岂不是又回到了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