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托、担保等行业发展非常快。但许多担保机构的管理模式还停留在粗放式阶段,因为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即使管理粗放点,也可赚的钵满盆满,大家研究精细化管理的意识并不是很强。然而,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银行业不良贷款显现,而利率市场化又脚步渐进,互联网金融模式又在冲击传统的金融业,传统金融机构面临“三期叠加”的压力,纷纷开始进一步强化自身的产品设计和主动营销能力。担保行业面临新的形势,要探索行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重视精细化管理,提高自己的战略设计能力、市场应变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一是强化主动营销意识。如今多数担保公司的大多数项目都是银行推荐来的,银行之所以要把客户推荐给担保公司,无非是基于降低自身风险、操作成本,提高办事效率和扩大服务范围的考虑。而如今各个银行,特别是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民营银行,均将小微客户列为重视扶持对象和利润蓝海,不仅改进了风控技术,降低了准入门槛,还设置了工作部门。以某城行小企业信贷中心为例,其贷款项目中抵押类占50%,非抵押的占50%,在其非抵押类贷款之中,担保公司担保的贷款份额极小。在存贷利差收窄、资金成本上升、融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银行能够自己赚到的钱,会逐步精打细算自己赚,同时,随着银行小微信贷技术体系和风险分析体系的健全,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门槛也会逐步下调降服,创新性产品会越来越多,优质客户“去担保化”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
在这种情况下,担保公司如果还依赖银行推荐客户,显然是不明智的。担保公司要实现高质量、商业可持续发展,应建立属于自己的营销渠道和网络,发挥自身的地缘优势,并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强化对市场潜在服务对象的信息收集和分析,加强风险把控的科学化,努力将服务触角延伸至别人延伸不到的地方。唯有如此,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二是提高市场把握能力。金融业是经营信用的行业,也是管理信息的行业。而既没有银行那般庞大的服务网络和资金规模,也没有独立放贷的资格的担保业,则更应体现其管理信息的定位和优势。但现实却并非如此。很多担保机构都未意识到信息的重要性,既没有建立自己的市场信息网络,也没有改进自己的信息化管理技术,更没有自己独有的服务产品。前几年,在银行业高速发展的环境下,担保业也收获了不少红利,而近两年银行发展一放缓,担保亦随之举步维艰,发生了很多代偿,甚至有些地区出现了担保公司倒闭潮。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担保业的粗放经营已开始威胁行业发展,亟需提高经营的精细化发展能力。
多年来,担保公司和银行的合作,存在着很多纠结,一方面,许多担保公司抱怨银担合作不平等,尤其是民营担保公司这方面的情绪更重些。而从银行角度讲,平等的合作伙伴,在市场上应该是互相依赖、互相扶持、互为价值的关系。在如今的合作模式下,银行提供资金及网点服务、客户资源、渠道、产品研发、市场信息等等,而多数担保公司所能提供的只有客户信用增信和风险转移功能,实际上是充当了银行的“配角”,故而不可能获得平等的合作地位。担保公司要长远发展,就必须与时俱进,主动研究经济形势,研究金融市场,研究与银行优势互补的商业模式,积累自己的风控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找准自己的定位、找到发展的机遇、才能把自己的问题研究明白。要认真考虑未来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生存点在哪,缺憾点在哪,有针对性地合作,这样才能完善自身,提高竞争力,进而实现平等合作、信息共享、互相依存、互利双赢。
三是学会差异化经营。所谓差异化,就是要思考自己所做的如何有别于他人,搞出别人不具备的特色来,形成自己的品牌,即特色化经营。一方面要搞清楚历史上和别人的差异在哪,孰优孰劣?另一方面要进行市场细分,针对不同客户开展差异化的服务,进而形成自身的差异化思维。
要实施差异化经营,第一要抓住市场机会,敢于突破思维定势和传统观念阻碍,努力让自己成为率先开展某类业务的机构。第二是要填补区域性空白,善于发现和介入自己所在区域中那些没人想干、没人愿意去干,但你却能把控风险的业务,这就是市场。例如担保和银行的小额信贷都是围绕小微客户群体来做的,在此领域里,担保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本土化方面,无论是分析技术还是信息获取,担保公司都应最大化的发挥这个优势,这样才能做到别人不敢做、不愿做或者没想到要做的事情,我们敢去想、敢去做,从而体现自己的存在价值。第三是要采取灵活的政策和服务策略,实行主动销售,持续支持客户。
当前,在经济下行压力日趋显现的情况下,担保公司应适时调整经营策略,每年都应制定一个自己的担保政策,理清当年的融资服务风险偏好是什么,要重点推出什么样的产品,采取什么样的风控标准,针对不同群体采取不同的销售策略等等。这实际上就是在设计一套产品服务体系,在这个产品研发和改进的过程中,还需要关注谁会冲击你,谁与你可能达成合作,谁能在未来与你一起分担风险等。与此同时,一定要对客户群进行细分层次,研究哪一层的客户能够使自己的风控和收益达到优化结合。在客户分层基础上,确定营销重点和风险研究重点,,这样就能实现专业化的发展,并取得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的利润率,实现“聚焦战略”。担保公司如能用自己的差异化弥补了银行的短腿,实现商业可持续就没有太大问题了;如果再能和银行做好融合和组合,其市场生命力就非常顽强了。
四是严格标准化操作。目前很多担保公司的操作程序以及担保产品,特别是小微担保产品给人的感觉是标准化程度不够。在如何把握差异化服务和标准化管理的问题上研究不深,经常是顾了差异化便忘了标准化,顾了标准化便忘了差异化。其实实施标准化操作与差异化服务相结合的关键理念在于组合。也就是制定一个统一标准的规则,把非标的产品、流程标准化,然后在这个规则内(这个规则类似于积木)针对客户需求搭配,实施灵活组合。这样不仅能够保证服务的质量和风控的要求,而且能够大大提高业务操作的效率,降低客户的时间成本。这期间,担保公司如能促成和银行产品服务链条的组合,就一定会受到银行的欢迎。比如某担保公司的工作效率非常高,收费也高,但服务门槛不高,对业务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也不苛刻,他们主要是靠标准化来提高效率,不仅把产品做成了组合式,把管理做成了链条式,也把与金融机构合作做成了互补式。
五是提高产品设计能力。现在很多担保公司都把自己的产品做成了迎合银行的工具,或者做成了过桥贷款,担保产品同质化、市场功能弱化等问题十分严重,在设计理念上与小微市场需求出现了分歧。在此情况下,担保公司要创新产品,应关注以下几点:
1、降低门槛。应针对小微企业的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推出不同的产品。通常,银行对成长期小微企业会有多种抵押担保方式,而创业期的哪些是需要担保的,担保公司则需要重点针对这个群体研究对策,进一步降低门槛。
2、要有针对性。在设计担保产品之时,担保公司应注重市场调查,在调查基础上了解客户、了解市场和行业经营特征,从而对服务市场、服务对象进行有效细分,并分别制定相应的服务标准,从而形成自己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3、流程再造。要对整个产品服务链条的各个环节进行优化整合,努力降低客户的时间成本和自身的管理成本。
4、风险可控。在风险可控上可以参照一个公式:创新+制衡+效率。第一个是创新,只讲风险没有创新的产品没有竞争力,担保公司己经到了产品创新的时候了;第二个是制衡,只讲创新不讲究风险制衡,就会出现前面马车跑的越快,后续管理越不安心的问题;第三个是高效,小微企业贷款需求具有“小、频、急”的特点,对担保服务效率要求较高。只有兼顾了创新+制衡+效率这几个方面,产品才能保持整体风险可控、效率提高。
此外,产品设计时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1、简单透明、原则清晰。能够使项目经理在操作时减少不必要的麻烦,降低营销成本。
2、操作简便。既有助于效率提高,也可降低管理成本。
3、宣传有效。要用简洁易懂、通俗明了的形式、语言和文字去宣传自己的产品,让客户更容易了解和接受产品。
4、反应灵敏。保证对客户的随时服务,就可能会得到比别人更多的客户。比如均信担保公司,他们的分公司网点比较多,工作效率也比较高,这就大大增加了他们获得客户的概率。
5、可持续性。也就是保持额度适中,设定灵活的还款方式,保证资金流动性,让担保金和担保额度滚动起来,不断的有活水回来。
6、优质服务。注重客户体验,降低客户等候时间和情感成本。
六是打好金融合作组合拳。担保公司要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实现深度合作,就必须高度关注其信贷政策和产品策略。你跟什么人合作,就要知道这个人的偏好、习性以及为人处世的风格。与银行合作也是如此,担保公司不能只把眼睛盯在银行的现有产品和模式上,更要时刻关注其下一步的动作和产品。每个银行都有自己的研发团队,每天都在源源不断的进行产品研究,但未必都是创新,有学来的,有组合来的,担保公司也应该这样,时刻关注一下合作对象、同业机构、同类机构和竞争对手都在做什么,而不是长时间沉浸在原有产品和模式之中,坐等别人把市场做成熟。
担保公司倘若一味坚持传统的抵押范围和抵押率,则很容易就会被别人的金融组合产品挤出市场。现今,担保公司的产品与银行的授信要求存在许多同质化,二者缺乏有效搭配、互补的基础。担保公司要学会主动研究金融产品的配套措施,这样才能掌握和金融机构合作的机会。在这过程中,思考银行产品体系的核心内容,包括目标客户、客户渠道、服务门槛、服务方式、服务内容等,找到合作的切入点和互补点,合作的成功率就会大大提高。
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随着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和人力成本的不断上升,金融业在今后的决策中都会倾向依靠大数据支持、量化分析和科学化判断,而这些都需要信息的积累、系统的建设和日常管理能力的提升。担保公司已经到了不可不树立前瞻性思维和加强精细化管理的时刻。当下的担保业,唯有树立主动的营销,严谨的风控,高度的信息敏感度,良好的客户体验,方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担保公司要主动思考和研发适合自己的量化分析模型,尽快实现在市场营销、风险管理、客户管理、档案管理、人员管理等多个环节的信息化、大数据化管理,并以此为切入点推动产品创新和差异化发展,才能为广大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多、更好、更长远的服务。